【 市场分析】机构表示,展望2025年,医药板块具有估值修复空间。其中“出海”成为药企谋求业绩改善的重要路径。
机构认为,中国创新药出海初步取得了较好的进展。对外授权许可以及被并购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主要方式,全球相关交易市场规模较大。
根据数据统计,2023年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所有收并购总交易价值(包括或有对价)同比上升37%至1980亿美元;而同期收并购交易数量同比下降27%,这意味着单笔交易金额上升(约64%)。从结构来看,中国Biotech企业的资金来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从股权融资为主,发展为股权融资、资产交易、药品销售共同驱动。
有数据显示,2022年下半年以来,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的数量及金额均有明显增长,到2024年上半年已有超40个对外许可项目,交易总金额达250亿美元左右,而同期的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则在360亿元人民币左右,近两年呈下滑态势。
回顾刚过去的11月,就有十数起国内创新药企业产品授权交易,尤其对外授权,仅首付款就累计超过10亿美元。而2024年12月,这种出海热潮态势仍在持续。如12月4日,“ADC大户”映恩生物又与葛兰素史克(GSK)达成了一项总额超10亿美元的ADC药物授权合作。
业内表示,自2015年中国药品监督大刀阔斧地改革后,国内创新药行业实现快速发展。在创新药商业化、国际化等新趋势之下,出海成为药企寻找新增长点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命题。借由BD、Newco等模式,诸多创新药企业在获得发展资金的同时,推动产品出海。
另有人士指出,近年来中国药品研发水平不断提升,尤其在新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,对于中国药企来说,国际化布局不仅是进入全球市场的必要步骤,更是提升中国药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,企业应在研发早期就系统性地规划出海路径,尤其是临床试验阶段,做好国际化布局的战略规划,制定科学、差异化的策略,满足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,推动中国创新药更快、更稳地进入国际市场。
展望2025年,创新药出海逻辑仍将延续,在推动创新药出海方面,业内认为,中国药企需从五个关键领域发力:
在质量标准方面,应对标国际标准(如美国药典),提升药品质量和全球认可度,同时有效降低研发成本。
在精准研发方面,应加强生物标志物研究,构建创新生态,推动新药研发的高效转化与国际化。
在申报策略方面,应采用中美双报策略,借助国际临床试验与申报体系开拓全球市场。
在全球布局方面,应提早规划国际化战略,识别潜在问题,提高海外申报的效率和成功率。
在资本支持方面,整合全球资源,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。
免责声明:在任何情况下,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,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